重温感人瞬间!点赞“平凡之善”,他们站上领奖台

时间 • 2025-11-21 17:28:16
城市
救援
文明
成都

榜样,可以是挺身而出的英雄,也可以是普通人平凡的善举。

近年来,一群“平凡英雄”用他们的双手捧起了城市的文明,不求回报,不求名利。

从成都三环路爱心救援的义无反顾,到救下煤气中毒母女的聋哑外卖小哥挺身而出;从简阳救下坠河老人的退伍军人,到崇州设置“爱心钱箱”的商店老板,这些精神明亮的成都人,用平凡的微光照亮了成都。

6月23日晚,在“文明大家赞”——“平凡之善”授奖暨首批文明公益大使聘任仪式现场,包括“三环路事件”见义勇为群体在内的38人站上领奖台,获“平凡之善”先进典型称号

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些平凡又温暖的瞬间。

成都市首批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公益大使

▲“平凡之善”先进典型称号获奖者

▲“平凡之善”先进典型称号获奖者

▲“平凡之善”先进典型称号获奖者

▲“平凡之善”先进典型称号获奖者

货车起火被困,这群人出手了……

前段时间,一则发生在成都的暖心故事刷爆全网——

6月18日,成都三环路,一辆厢式货车发生交通事故,车辆起火,司机被困。生死一瞬间,冲上去的是一群“无名英雄”,他们冲向了大火,冲向了危险,最终合力救出被困司机。

部分参与救援的“无名英雄”来到现场,一张张朴实的面孔之下,有教师,有民工,有保安,也有货车司机。

“救人的瞬间并没有想太多,只是本能反应,想用最快的速度将驾驶员救出来。”谢辉是一名货车司机,也是事发时第一时间冲到驾驶室进行救援的人。

回忆整个救援过程,谢辉依旧觉得惊心动魄:“拉开车门时,驾驶员不知道起火了,我马上抱住他,大声喊‘兄弟快点,火起来了’。”当时,因被困司机的右脚卡在了方向盘下方,谢辉担心造成二次伤害,就叫大家来帮忙。众人合力之下,拉开一点点缝隙,才把被困司机拉了出来。

提及事后感受,他用“后怕”一词形容。他的“后怕”,并非来自当时的险情,而是“如果救援不成功,我一定会终身遗憾、难过。”

在实施救援的过程中,由于起火点失控,火势越来越大,要想成功解救驾驶员,控制火势争取时间至关重要。网上流传的视频中,拎着灭火器穿过车流冲向驾驶台的白色身影,是黄林。

当时,黄林正驾车从对面车道经过,看到现场情况后,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把车停在路边,拿着车上的灭火器,穿过车流,跨过分隔带,投入到救援行动中。

“电车起火只能延缓燃烧速度,需要控制火势给救援提供时间,车上自带的灭火器用光之后,我挨着问过路的司机借灭火器。”因工作原因,黄林曾接触学习过消防救援的专业知识,他知道车子起火火势蔓延非常迅速,所产生的烟雾也有巨大的毒性,当务之急,便是给救援人员争取时间。“这是一次配合默契的救援。”他说,在万分紧迫的情况下大家没有慌乱,灭火的灭火,救人的救人,疏通交通的疏通交通,都很默契地做好了分工。

魏海峰也是参与此次救援行动的人之一。事实上,这并不是他第一次见义勇为。8年前一个夏夜,成都温江,和朋友吃完夜宵的他在回家途中偶遇一辆小车冲进隔离带。

▲魏海峰

上前看到司机还在车内,魏海峰拿着石头将车窗砸碎,将司机拖出了小车。因当事人处于昏迷状态,他找到对方手机,按通话记录挨个儿拨通了对方好友电话,直到朋友过来,确认当事人并无大碍后他才离开。

“可以感受到,大家对这个城市的热爱,发自骨子里。我们在救人时,看到越来越多的人都来帮忙,心里也很感动、温暖!”魏海峰相信,就算当时没有他们在场,也一定会有成都人去救人。

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群体的挺身而出,却是城市文明、城市精神长期涵养下的自然结果。

无声却有力

成都聋哑骑手取餐时救下中毒母女

“唐菁,你现在的感受是什么?”主持人问。

看到翻译的转达,唐菁用手语答到:“我只是做了一个小小的举动,但大家给我的却是大大的肯定。这让我既意外又感动。”

安静地听他“说”完,取代掌声的,是台下统一竖起的大拇指。

▲唐菁

“如果你的外卖很久没到,别急着给差评,你的外卖小哥有可能正在救人。”今年5月,这句广为流传的网络语,并不是一句玩笑话,外卖小哥送餐途中英勇救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成都,故事的主人公,正是唐菁。

4月26日下午3点左右,唐菁接到了一个冒菜店的订单,也就是商家熊志群的冒菜店。到店后,熊志群的冒菜还没做好,唐菁就到了店外面等。

当时,店里空气呼吸起来不舒服,但他并没有意识到是煤气。在门口等了几分钟,唐菁再次走进店里,发现熊志群跪在地上,好像在睡觉,唐菁拍了拍她的肩膀没反应,凑近一看,发现对方开始翻白眼,还在抽搐。唐菁想报警,但因为是聋哑人,没法打电话,危急时刻,他赶紧跑到隔壁店铺求助。

唐菁拽着隔壁店铺老板柴先生,一边用手比划,一边往外走,示意其跟着他。回到熊志群店里,熊志群的女儿倒在就餐区,已经没有了意识,熊志群则倒在厨房灶台前,口吐白沫。

唐菁和柴先生赶紧将母女俩抱到店铺外,呼吸新鲜空气,柴先生的妻子帮忙拨打了120。很快120救护车赶到,母女俩被送往医院接受救治。

在得知是外卖骑手小哥救了自己和女儿时,熊志群心中十分感激,一直试图寻找这位小哥说一声“谢谢”。

出院后,熊志群多方打听,直到5月18日下午,终于见到了唐菁,而在得知唐菁是聋哑人,无法听到自己的感谢后,熊志群在纸上接连写下两句她一直想对唐菁说的话:“谢谢外卖小哥救了我,谢谢外卖小哥救了我!”

能够帮助母女俩脱离危险,唐菁虽然欣慰,却仍有些自责,“当时觉得室内空气不舒服,没有意识到是煤气,要是我早点发现,告诉她们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因为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撑伞”

成都“爱心钱箱”帮陌生人解燃眉之急

文明,还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爱与信任。

“如急需用钱请自取,每人最多5元,信任是种快乐……”

在成都崇州上南街,珠宝店老板刘本福在自家店门口摆放了一个特别的“爱心钱盒”,里面的硬币,主要用来帮助路人临时解决一顿温饱,解燃眉之急。

▲刘本福

提及“爱心钱盒”设置初衷,刘本福说:“因为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撑伞。”

年轻时,刘本福揣着几百元钱独自前往广东打拼。人生地不熟,在找到工作前的一段时日,他每天省吃俭用,最困难时在火车站、汽车站里睡过五六天,甚至一天不吃也可以。“当时一块钱、两块钱都特别珍贵,意味着可以喝上一瓶水,吃上一个面包来果腹。”

困难的日子最终熬过来,刘本福在广州学习到珠宝相关的技艺。如今,“学有所成”的他返回崇州创业开设珠宝店,日子也越来越好。回想起曾经独自在外打拼,急需用钱却很无助的时刻,刘本福觉得有能力了就想帮助一下别人。

五月初,刘本福决定在店铺门口放置一个“爱心钱盒”。他自掏腰包,拿出1000元钱全部换成了硬币,“前期放了几百元在钱盒里,不够了再加。”为了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刘本福还专门写上了“每人最多取5元”,“虽然钱不多,但如果遇到什么困难,拿个几元钱临时解决一顿温饱,能解燃眉之急。”

意料之外的是,之前全是硬币的盒子里总会时不时多出几张纸币,有五块也有十块。“爱心钱盒”里的“爱心”越来越多,让刘本福感动于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信任,市民“过而不取”,其实大家都期待需要帮助的人能得到帮助。

成都,以城市之善,闪耀文明之光

“成都文明故事”为何令人动容?

这一个个善举,给了我们答案。

当下,成都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明确要实施文明素养培塑行动,建设精神文明高水平发展的首善之城。这里面的诸多关键词,如“创城”与“育人”结合,发挥先进榜样引领示范等,与三环路上的这群无名英雄的救人故事,如同理念与现实的呼应。

作为连续13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的成都,文明一直是幸福之城的精神内核,而如今,城市的文明内涵还在提升。

在这里,我们看见人与人之间的善举,体会到大街小巷里的人情味,亦或是感受到城市良好的公共秩序……人人都守望相助,城市正努力迈入更高的文明水平。

正如站上领奖台的这些“无名英雄”,在生活中,他们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但他们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这是一座有爱的城市,是一座文明的城市。

红星新闻记者彭祥萍摄影记者王效

编辑谭王雨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