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的城市解码,为何“镜头”对准成都?

时间 • 2025-11-02 01:25:31
城市
成都
人才

年轻人为何涌入成都?

这是一个热门话题,也是近两天一直“刷屏”的热门文章

1月26日,知名媒体《南方周末》在其“城市研究”板块发表了这篇文章,标题为《城市密码:年轻人为何涌入成都》。

文章以“鱼和熊掌”的故事切入,探寻开头问题的解题“密码”。而在一串真实的讲述与深入的探究之后,简单的答案呼之欲出:宜居与宜业,就如同鱼与熊掌,二者兼而有之,就破解了年轻人涌入一座城市的密码。

《南方周末》的“城市研究”板块一直聚焦于城市发展与区域研究,时常从多视角、多维度去关注国内城市发展的最新趋势与前沿话题,并从中总结经验与启示。这一次,在探究年轻人才流动趋势的话题时,研究的“镜头”为何对准了成都?

“要生活也要事业”,成都给了“兼得”的机会

“要生活还是要事业,在很多城市是‘鱼和熊掌’的命题,成都却给了年轻人两者兼得的机会。”

这篇“刷屏”的文章在开头提炼了这样一句话,作为对标题设问最简洁有力的回答。对此,许多读者将“深感赞同”写到了评论里,将高度共情后的感慨“小作文”发进了朋友圈的配文中。

“2020年9月14日,32岁的我,开着小车、带着家当。怀揣对未来的未知,来到从未到过的成都。全新的工作、陌生的城市,没想到仅能如此快的适应了这里的一切。500余天,工作顺利、生活顺意……成都,真的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刷屏”文章被媒体纷纷转载,网友@Mr张尧的这段有感而发,成为了文章下面的最热评论。互动的留言板上,许多网友的表达欲被大大激发。比如网友@阿珂就热情回应了网友@Mr张尧的评论:“榜首的大哥不孤单,我2021年29岁从苏州来到从未来过的成都,开始新的征程”……

“这首先是一座宜居的城市,继而变成万众拥戴的机遇之城,却不失宜居的底色。”文章中如是写到。

关于宜居,成都过去一年的“硬核”成绩仍历历在目:

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排名全国第1位,成为唯一四度蝉联“长安杯”的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连续13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1名,“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成为城市靓丽名片……

关于宜业,今年还有更优环境、更大舞台

生活“巴适”的成都,也始终在为有志者筑梦。

1月中旬,成都市公布了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重点项目。为青年搭建圆梦舞台,是重点实施领域。在成都今年公布的“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之中,为人才创造更优环境、搭建更大舞台,始终是“圆梦”的基础。

成都在这一工程中提出,将着眼满足青年人才全生命周期发展需求,将青年人才引育纳入成都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形成更具吸引力的政策;将建强双创平台,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4家以上,实施产业补链强链科技专项行动,力争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100项,培育“成都造”创新产品100个以上;将鼓励创新创业,实施“蓉漂计划”“产业生态圈人才计划”,推出创新创业新场景,举办青年职业推介活动,打造数字化人力资源市场;将强化服务保障,加快推动重点区域人才公寓和人才服务工作站建设,升级“蓉漂青年人才驿站”,开设“人才服务云超市”,建设人才服务“暖心驿站”,以优质服务增强青年情感归属。

这一工程在2022年计划完成重点项目投资152.48亿元,以更大力度为青年人才搭建圆梦舞台。而任务锚定的目标,是加快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

2022年的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对接下来成都的人才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的任务目标。成都将出台“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五年行动计划以及人才新政3.0版,同时,还将实施一系列计划,比如“蓉漂计划”“产业生态圈人才计划”,创设“蓉城英才计划”……鼓励创新、礼敬人才正在蓉城大地蔚然成风。

宜居与宜业,二者兼有,二者兼顾。这正是年轻人涌入一座城市的密码,也是一座城市保持年轻、活力不断的理由。

红星新闻记者王垚

编辑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