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张燕生:通道和科技将是成渝地区供应链升级的动力
全球化进入下半场,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将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5月19日,来蓉参加“2021侨界菁英川渝汇”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谈到,全球化收缩的下半场,供应链安全性将更加突出,通道和科技创新是成渝地区供应链升级的动力。
▲张燕生
全球化收缩的下半场,供应链安全性将更加突出
“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到了一个收缩阶段。”张燕生认为,进入全球化下半场的当下,最大的变化在于,无论是欧美还是东亚,供应链安全都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全球的三链安全比什么都重要。”
除了供应链安全问题,张燕生认为,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对于东亚来说,下一步可能出现全球性的需求、供给、服务、创新、资本、货币和金融合作的东移。“东亚的生产方式、生产网络可能发生跟过去不一样的变化。”他表示,过去,国际的大三角分工格局中,东亚主要提供劳动力和制造能力,如今也开始提供服务和创新,甚至开始提供资本和金融货币合作。
他说,可以预见,下一步,中国会推动外贸制造业高水平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创新融合发展,推动实体经济和高增值产业深入融合。而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将是主导中国“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内经济、技术、产业发展的一条主线。
在此背景下,如何利用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超大规模高质量需求,来推动创新和研发,以此打造更有韧性且能满足本地个性化需求的新型化产业链和供应链尤为重要。
“全球贸易投资减速,将改变成渝地区在过去40年间所形成的贸易投资格局。”他表示,如何推动高增值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绿色贸易,为网络安全、智能制造创造一个超大规模、更高质量的应用场景和新需求,将成为成渝地区下一步发展重点。
通道和科技创新是成渝地区供应链升级的动力
“从全球来看,中国的制造业位列世界第三方阵。要想进入第一方阵,除了人才,还有科研院所、关键技术平台、一流大学,以及现代金融体系的全方位竞争。”张燕生认为,“十四五”期间,中国的增长动能将从过去的汗水驱动,变成创新、智慧、人才驱动的新阶段。科技创新是成渝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升级的主要动力,而推动供应链升级,关键在于加大创新经费、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关键共性技术平台的投入。
通道,是张燕生提到的第二个关键词。在他看来,得益于过去四十年来成渝地区开放天空、电子网络和国际大通道,结合两地的航空产业优势,成渝地区可以联手打造中国航空枢纽港。
此外,他提到,西部陆海新通道是地处内陆的成渝地区走向世界的重大机遇,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和新亚欧大陆桥,成渝地区不仅可以带动中国西南、中南地区,还可以带动大西北。“因此,未来成渝地区不仅仅是高质量发展的’第四极’,还或将成为改变中国乃至亚欧的新增长极。”
红星新闻记者彭祥萍
编辑母晓岚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