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一课丨在最有诗意的校园里,诗人学者讲述最诗意的文明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文明,让城市更出彩。
11月9日,由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指导,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成都传媒集团·红星新闻·红星教育承办的“文明传天府·逐梦正当时”天府学堂·2022成都市中小学主题教育之“文明一课”如期开课。
本次文明一课以“文明传天府·逐梦正当时”为主题,旨在带领广大青少年一起感知城市文明,践行城市文明,传递城市文明,让广大青少年从自我出发,从生活出发,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助力营造文明美好的城市大环境,为成都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成都市草堂小学西区分校分会场,四川大学教授、诗人、随笔作家向以鲜,从城市文明发展的视角,带领同学们感知文明的脉络,触摸城市的肌理,一起探究古老而诗意的成都文明,共话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
▲向以鲜
“人类最早的城市,出现于公元前3200年左右,建成于尼罗河下游最南端的孟斐斯城。”向教授谈到,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只有当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口等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才会出现城市。城市的出现,才意味着人类迈进了文明的疆域。
而要谈起成都整座城市的文明历程,就不得不提到“蜀人”。向教授表示,古蜀人的源头,目前可以追溯至5300年前至4600年前的茂县营盘山文化。
据学者推测,古蜀人一支翻越龙门九顶山从茂县来到什邡,壮大于广汉三星堆,并由此进入成都平原。另一支古蜀先民,顺着岷江河谷进入都江堰,然后来到成都平原南边的宝墩,建立宝墩文化。
约在公元前十世纪,三星堆被蜀人废弃,政治文化中心转移到了成都平原。
向教授表示,随后的十二桥文化承袭了大量的三星堆文化因素,又包含着许多新的文化因素,“其中,金沙遗址是三星堆遗址消亡以后,成都平原上新崛起的一个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中心,是古蜀王国另一个都邑所在,十二桥文化是古蜀文明发展阶段中的又一个辉煌。”
在40分钟的讲述中,从羽化登仙的蚕丛到啼血成诗的杜宇,从金沙太阳、琴台故径到杜甫草堂,从西岭雪山到万里船,从郭沫若到当代先锋诗歌……向教授还从诗歌的角度告诉同学们,成都三千多年漫长的历史中,磅礴的诗意从未中断,古老的文明延续至今。
基于此,作为城市的未来主人,广大青少年更要传递好这份诗意又古老的城市文明。因此,在课堂最后,向教授将一首代表着自己童年梦想的诗歌——《棉花匠》,赠送给了同学们:
迄今为止,我仍然以为这是世上最接近虚空最接近抒情本质的劳动并非由于雪白,亦非源于漫无边际的絮语在云外,用巨大的弓弦弹奏孤单又温柔的床笫。弹落聂家岩的归鸟、晚霞和聊斋余音尚绕梁,异乡的棉花匠,早已弹到了异乡我一直渴望拥有这份工作缭乱、动荡而赋有韵律干净的花朵照亮寒夜世事难料,梦想弹棉花的孩子后来成了一位诗人
向教授说,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诗意在无形中融入每个成都人的血脉。他勉励成都市草堂小学西区分校的同学们以及全市的青少年,作为文明之城的小主人,“每一个成都人都应该是诗人,尤其是你们——生活在以杜甫草堂作为校名的校园中,你们学校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我有一所房子,让教育诗意地栖居’。亲爱的孩子们,你们看,这是多么得天独厚的生长和学习的环境,在这里,你们是天生的诗人,城市的诗意,城市的文明,将在你们手上传承,这既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我们的责任,让成都成为全国文明城市的典范,每一位城市青少年都责无旁贷。”
红星新闻记者李宇欣摄影曹鸿禹
编辑谭王雨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