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文博大咖齐聚线上 对话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时间 • 2025-10-29 20:02:09
数字化
博物馆
数据
保护
文物

11月29日、30日,四川省-坎帕尼亚大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博物馆举行,中国四川省和意大利坎帕尼亚地区的文保与考古专家齐聚线上,展开了为期两天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今(30)日的研讨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主任助理李光涵、坎帕尼亚大区文化政策和旅游局局长罗珊娜·罗玛洛、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朱章义等文博大咖齐齐上阵,用学术观点、现实案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活动现场

李光涵:

中国乡村村落遗产逐渐受重视

研讨会上,李光涵以《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以乡村遗产保护为例》为题,讲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在中国,“活化利用”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从遗产角度而言,目前已经从过去专注于考古遗址、古迹的概念,认可了“活态遗产”这样的新兴遗产,认为其是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在中国,我们过去习惯用‘文物’的概念,但‘文物’可能更多还是指对应的古迹。现在讲到文化遗产,它可能有一种更多元的社会视角,包括乡村、文旅发展等。”

李光涵还提到了该如何看待在中国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的乡村村落遗产,“在中国有乡村保护的官方名录,从2003年到现在数量越来越多,关注度也在增高,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乡土类遗产比例变化也是逐批上升的。”他认为正因如此,我国有很多保护乡村的实践经验,以及如何兼具正式和非正式、官方和民间的力量,去实现它的保护和发展。

罗珊娜·罗玛洛:

运用高新科技保护文物值得借鉴

《坎帕尼亚大区文化遗产数字生态体系》是罗珊娜·罗玛洛的发言主题,她主要针对坎帕尼亚大区关于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的方向做了相关表述。

罗珊娜·罗玛洛表示,过去两年,当地也受到了疫情的阻碍,但他们的数字化一直在不断前进。坎帕尼亚大区文化遗产的数字生态应用,出现在图书馆、考古、档案学及剧院等,“这些都是我们的文化遗产可以进行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领域。我们关于数字化发展的策略,包括了考古目录,中央目录和文件检索的目录等。同时,对超过100万页的古书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包括一些纸张、旧的唱片等。”她表示,他们的目标是通过文化信息体系,将文化遗产、戏剧、视觉艺术档案进行数字化档案的储存。

“给大家介绍坎帕尼亚档案馆和图书馆的架构。”罗珊娜·罗玛洛表示,有超过84万的纸质档案文件,如今都进行了数字化处理;他们还对公元8世纪的碑文,进行了3D复制;此外,他们还采取3D重构方式进行存储,如在博物馆中,将黑白照片转成彩色照片,将文件和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等,她认为,运用高新科技保护文物,是一件很值得借鉴的事情。

朱章义发言

朱章义:

“数据采集”是智慧博物馆最重要的内容

“金沙遗址发现于2001年2月,它的分布面积大概是5平方公里,出土了各种珍贵文物大概有1万件左右……”朱章义从金沙遗址的发掘,说到博物馆的建设以及如今的现状。他认为,中国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是很值得学习的。2012年,金沙遗址博物馆作为国家文物局关于中国智慧博物馆可行性研究的试点单位,在馆内搭建了基础层、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和展示层,同时把所有的藏品数据、展览数据、观众数据、研究数据以及保护数据,通过物联网的模式,应用到手机端、PC端,展示一体机、大屏等,“这样我们就把整个金沙的智慧博物馆搭建了一个大的体系。”

对于金沙遗址博物馆而言,“数据采集”是智慧博物馆最重要的内容,对此,馆内首先对金沙遗址的发掘资料、图纸、图片进行了数字化;其次,对馆藏文物全部进行了高清拍摄数字化,部分文物进行了三维采集;第三,对考古发掘现场展示的遗迹馆,进行了三维数据扫描。此外,还对博物馆内采取了360度全数据采集。朱章义说,“我们建立了金沙遗址博物馆文物环境检测数据,对文物展示区、货柜、库房都进行了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紫外、二氧化碳、挥发性化合物等,同时在考古现场还增加了土壤含水率、地铁振动等。同时,搭建了文保环境综合管理平台,这个平台可以实时进行信息的监测、储存、分析、评估、预警、查询和管理决策,这些都可以进行远程监控。”

此外,朱章义还讲到,金沙遗址博物馆搭建了智慧金沙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文物三维模型自动建模系统、数字资源系统等,他认为,智慧博物馆是非常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工程,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我们还是会以创新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当然也希望和意大利方面专家能够有效结合,开发更多的文创产品,在数字化、智慧化、博物馆建设方面有更多的联系。”

红星新闻记者乔雪阳曾琦

编辑李洁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