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铁路通车70周年”特别评论丨70年,一路向前

时间 • 2025-10-31 10:58:13
四川
新中国
建设
铁路

70年后再出发,那辆来自1952年的列车,依然一路向前

今天,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迎来70周年。

5612次普通旅客列车,是成渝铁路上最后一列绿皮火车。每日,乘上这列火车的,除了短途出行的沿线村民,更多的是满怀情怀的观光客。沿着70年前铺出的轨道,这列来自1952的火车披着晨光,裹挟着滚滚长江的不尽江风,穿过田野,越过丘陵。

李白有吟: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曾经,川人出行或仗舟楫,或靠步行。1923年,19岁的巴金从成都去上海,从九眼桥码头上木船顺江而下,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才抵达重庆换乘江轮。打通天堑,是西南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1903年,川汉铁路曾提上清政府议事日程,成渝铁路为其西段。然而,这注定是一个搁浅的计划,哪怕因此引发辛亥革命,也如石沉大海。之后,虽再次动议,却始终只是国民政府“成渝铁路工程局”墙上的一条地图虚线。

▲1952年7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通车运营资料图

转折发生在1950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决定立即开始兴建成渝铁路。从1950年6月15日正式破土动工到1952年7月1日完成通车,仅仅两年。

两年,写在纸上就两个字,但纸短情长。

两年,集中展现了新中国的力量、新中国的智慧、新中国的形象。一边是百废待兴,一边是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缺钱缺物缺技术,怎么办?中央人民政府两个年度的经济投资,投来了;鞍钢的钢锭、上海的钢梁、武汉的机车,运来了。

两年,生动见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钢轨,自己轧制;炸药,土法自制;没有枕木,全川人民自发捐献。三万军工、十万民工,铁锤、钢钎、抬杠,锄头齐上阵,成渝铁路全线505公里,505公里的每一寸,几乎都靠人工完成,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自己设计、自己建造,材料零件全部国产的纯“中国制造”。

“三块那个石头围成个小火塘;背口那个铁锅煮起了红苕汤。一杆大旗,风里雨里飘;一声号子,震天动地响。”岁月如歌,“敢为人先、众志成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筑路精神”,传唱至今。何其漫长,一条铁路的修建,竟然穿越三个时代,又何其迅捷,仅用两年就“锤”出新中国建设史上第一个奇迹。

成渝铁路成为“新中国第一路”,承载的期望有多高,价值就有多重。当时,邓小平讲述了修建成渝铁路的三大理由:一是实现四川人民近半个世纪的期盼,解决其交通闭塞、政令不畅的历史难题;二是充分发挥成都、重庆作为西南中心城市的作用,以物流促发展,带动四川乃至西南百业兴旺,并以之拉开新中国大规模进行经济建设的序幕;三是这条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铁路一旦建成,就用事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不仅能带领人民马上打天下,也能下马搞建设”,为新中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铁路被视为人类工业文明的代表。它对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它带来的生产力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被无数学者论述。而在中国民间,这些深刻的内容,被一句通俗的民谚一语概括: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时间是最好的验证:

汽笛一响,商贸兴旺了,西南大地丰茂的物产,开始大量运往华东、华北等地区,“重庆荣昌的煤点亮了万家灯火,四川内江的糖甜遍了全国。”

汽笛一响,产业拉来了。成渝铁路沿线诞生了重庆电厂、成都电厂、成都量具刃具厂、四川化工厂等上百个大中型企业,其固定资产、工业产值占该地区的比重为60%-70%。

汽笛一响,沿线一大批新型城镇拔节生长,世代居住于此的人们,也对时间、空间、速度距离有了全新认识。有人从这里出发去看“外面的世界”,也有人沿着这条线怀揣梦想而来。一条成渝铁路,承载无数的团聚和别离,见证改变,见证成长。

1950年,成渝铁路开工典礼上,贺龙同志向筑路大军亲授一面“开路先锋”大旗,自此,“开路先锋”成为成渝铁路的标识。人们把四川人誉为“天下人的盐”,翻开中国近现代史,从保路运动、抗日战争、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再到如今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难发现,每个关键的历史时刻,四川总是慷慨担当,义无反顾,充满“在场感”。时代在变,但“筑路精神”的内涵没有变,那股子“开路先锋”的闯劲没有变。

2006年,遂渝线通车,“先锋号”列车以时速160公里将成渝两地车程缩短为4小时;2009年,“和谐号”动车组始发,以时速200公里将成渝间车程缩短为2小时;2015年,成渝高铁通车,以300公里时速再度刷新车程至1个半小时;2020年,“复兴号”动车组开行,以350公里时速,使成渝双城间实现1小时公交化运营;2021年,成渝中线高铁建设启动,建成后,将打开成渝双向高速前进之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70年,成渝铁路一直在加速度的路上飞奔,而今,在这一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中,依然一马当先。以成渝铁路发端,成渝之间,一张更大更密的立体轨道交通网正在织就: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成自宜高铁……

“轨道上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加快形成。而由成渝铁路打响牵手合作“第一锤”的成渝双城,又于2021年1月1日,共同首发中欧班列(成渝)号列车,分别从成都国际铁路港、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出发驶向欧洲,开启了成渝两港携手共建西部枢纽,畅通西部陆海新通道,助推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的新征程。

“先锋”,是对成渝铁路过去的礼赞,也是对成渝铁路未来的期许。从电气化到高铁,从单纯的基础设施到全国贸易通道乃至跻身全球产业链,从链接成渝两地到两地一体化链接全球,从融入“一带一路”的重要物流通道到疫情冲击下稳定国际供应链、创新世界物流格局,成渝铁路一直昂扬着“先锋”的势头。而今,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再创辉煌,何尝不需要当初那种开路精神?

70年再出发,那辆来自1952年的列车,依然一路向前。

红星新闻评论员刘琴

编辑王涵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