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推进药品集中带量改革,专家:有利于倒逼药企提质增效
据中国政府网报道,1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推进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改革,以常态化、制度化措施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会议要求,按照医改部署,坚持三医联动,推动药品集采常态化制度化。会议指出,要重点将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内用量大、采购金额高的药品纳入采购范围,逐步覆盖国内上市的临床必需、质量可靠的各类药品和耗材。
红星新闻注意到,1月15日,第四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文件也在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涉及45个品种。此时距离第三批药品带量集采落地,仅仅过去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算上前三批集采的112种药品,目前进入带量集采的药品已经超过了150种。
会议要求,研究对治疗罕见病的“孤儿药”采购作出特殊安排。1月16日,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毛宗福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孤儿药”整体用量相对较小,研发成本又较高,所以需要在降下价格虚高的部分的同时,还要给予一定的价格保护,而在支付方式上可以采取一些综合措施。
▲图据图虫创意
国常会要求推动药品集采常态化、制度化
1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推进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改革,以常态化制度化措施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会议指出,健康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大事。为逐步解决看病贵问题,近年来国家推进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重大改革,截至去年底已开展了三批集采,覆盖的药品平均降价54%,每年节约费用530多亿元,惠及亿万患者。近期又将开展第四批集采,并扩大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范围。会议要求按照医改部署,坚持三医联动,推动药品集采常态化制度化。
会议要求,一是按照保基本、保临床原则,重点将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内用量大、采购金额高的药品纳入采购范围,逐步覆盖国内上市的临床必需、质量可靠的各类药品和耗材。公立医疗机构均应参加集采。研究对治疗罕见病的“孤儿药”采购作出特殊安排。
二是符合条件的仿制药、原研药和参比制剂均以通用名参与集采,通过质量和价格公平竞争产生中选企业和药品、耗材。医疗机构要确保优先使用中选药品,按需求尽可能提高采购量。中选企业要确保降价不降质量、不减疗效,保证供应。加强对中选药品和耗材生产、流通、使用全链条监管。
三是集采要在为患者减负同时,兼顾企业合理利润,推动药品、耗材行业在竞争中提高集中度,促进产品创新升级,对节约的医保费用按规定给予医疗机构结余留用激励,努力使这项改革实现患者和企业、医疗机构都受益。
第四批带量集采开启,涵盖45个品种
红星新闻注意到,会议召开的同日,第四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文件也在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涉及45个品种,80个品规,其中注射剂8个,滴眼剂3个;其余均为口服制剂;2月3日将在上海开标,并与企业确认供应地区。
此时距离第三批药品带量集采落地,仅仅过去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脚步不可谓不快。而算上前三批集采的112种药品,目前进入带量集采的药品已经超过了150种。
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毛宗福曾撰文指出,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制定实施“以药补医”政策,随着经济社会变迁,逐渐演变成药品耗材价格虚高、“体脑倒挂”,医疗机构、医生通过高价药、大处方、大检查增加收入。“药价虚高”与“医药腐败”互为因果,严重破坏医疗、医药行业生态。1998—2008年期间,国家相关部门曾连续20余次大面积、大幅度降低药品价格,但药价仍虚高。据估计,我国医疗机构大处方、大检查导致医疗资源浪费比例12~37%。
2019年1月,国家正式启动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工作,简称“4+7”试点。
毛宗福表示,“4+7”试点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相结合,既尊重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又更好发挥政府搭平台、促对接、保供应、强监管作用,直接扭转了“量价脱钩”、“价格虚高”、“回款不及时”等弊诟,取得了“跨区域”实验预期,为深化医改“腾笼换鸟”赢得了空间。
毛宗福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层面的药品带量集采发展至今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体系了,当然也还在慢慢完善。“比如说变独家中标为多家中标,价格方面不再‘唯低价’了,而企业的认识也在变得成熟。”
带量集采至今,一直有声音称“中标没利润、不中标没市场”。对此毛宗福表示,集采的本质是让高质量的药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要么没利润要么没市场”肯定不是集采的目的,而药品集采实际上也是希望倒逼企业能提高效率,并以质量取胜。“又没效率又没质量的药品,肯定是会被淘汰的。”
红星新闻注意到,此次会议特别提出要“研究对治疗罕见病的孤儿药采购作出特殊安排”。对此,毛宗福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孤儿药”整体用量相对较小,研发成本又较高,但目前看来其价格整体还是偏高的,所以应该在降下价格虚高部分的同时,也要给予一定的价格保护,而在支付方式上则可以探索一些综合措施。
红星新闻记者严雨程北京报道
编辑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