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GDP预期增长5.5%,低了吗?刘世锦: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得努力才能实现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同时,报告指出,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如何看待今年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如何面对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3月6日晚,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深度探讨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之路。
▲刘世锦
GDP预期增长5.5%,低了吗?
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要实现其实有难度
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增长8.1%。然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下调了对GDP增长的预期,明确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
对此,刘世锦表示,2022年我国GDP确定为5.5%左右的增长速度,应该说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
众所周知,受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我国GDP出现了负增长,同比下降6.8%。随着疫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逐步复工复产,到2021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超过18%。2020-2021年两年,GDP平均增速为5.1%。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讲,刘世锦提到,去年中国经济增长并不慢,“应该说要给中国打一个高分”。刘世锦谈到,“其实美国去年的整个经济增长情况也是不错的,它净增了2万多亿美元。但是中国比它增长得还要更多一些。”
因此,刘世锦认为,2022年经济增长确定了一个5.5%的增长速度,这个速度正像总理在报告中所提出的,它是在一个高基数之上的一个中高速的增长。要实现这样一个增长速度,其实还是有难度的,还需要我们积极努力才能够争取实现。
汇率升值影响多大?
提升人均收入水平,一方面靠经济实际增长,一方面靠汇率变化
刘世锦介绍,按照人民币现价计算,我国2020年GDP为101.4万亿元,到2021年达到了114.4万亿元,增加了13万亿人民币,增速为8.1%。
如果用现价美元计算,2020年中国的GDP是14.7万亿美元,2021年达到17.7万亿美元,增加了3万亿美元,增速达20%。
刘世锦认为,上述现象很值得关注,当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便是汇率升值。
刘世锦介绍,从2020年到2021年,一年内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由6.9到6.45,人民币升值近7%。根据对日本和德国的研究,当其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也就是和中国当前类似的阶段时,在此后的16年时间里,他们的人均收入水平按现价美元计算,增长速度都很高,但是增长结构上看,只有少部分是由实际增长实现的,一半以上是通过汇率升值来实现的。
刘世锦认为,2021年的中国经济增长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上述特点。从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实际上已经进入新的增长阶段,这一阶段不仅要看国内实际的增长,还要看现价美元,也就是汇率变化情况。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讲,中国的经济增长用现价美元来计算,这种增长实际上是两部分构成的,一个是实际增长的效应,另外一部分是汇率升值的效应。”刘世锦特别提到,新增长阶段不光要看经济增长速度,还要注重人均收入水平。而提升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一方面是靠经济实际增长,一方面就是要靠汇率的变化。
“如果我们用现价美元计算,(去年)我们增长了20%,这是很出乎大家意料的。”刘世锦说。
刘世锦表示,这里边引申出两点:一个是我们还是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与此同时我们一定要保持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
高质量增长的内容怎么界定?刘世锦认为,就是宏观经济基本稳定,微观经济富有活力,经济结构能够持续转型升级。“用一个最重要的指标来衡量的话,就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刘世锦说,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将会通过汇率升值表现出来。“汇率升值的基础是我们坚持高质量发展,实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高质量发展有什么方向?
要发掘新结构潜能,重点是要素市场的改革
总结去年的经济增长经验,刘世锦提出两点,一个我们要争取能够争取到的增长速度,但是不要盲目追高,同时,更重要的是坚持高质量发展。
刘世锦表示,要想高质量发展,当务之急是思考怎么应对三重压力,即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
对于需求收缩和供给压力,刘世锦认为,宏观经济政策要做必要的调整。
但是在中国这个阶段,如果我们还要保持一个比发达经济体更高的增长速度,无论是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还是现在5.5%的中高速增长,最重要的增长动能,并不是来自于宏观经济的调控,而是来自于结构性潜能。“因为宏观经济政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维持保持经济一个短期的平衡和稳定。”刘世锦解释。
结构性潜能包括三个方面,即城市化,结构升级,和数字化、绿色化的新动能。
“更具体一点,我把它叫‘1+3+2’的结构性潜能。”刘世锦说。其中:“1”指以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为龙头,为下一步中国经济社会中速的高质量发展打开地理和动能上的空间;“3”是指补齐实体经济循环中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基础研发能力不强的三大短板;“2”是指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全方位地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
刘世锦认为,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结构性潜能主要是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和出口,但这些结构性潜能最近几年很明显地减弱,所以须要发掘新的结构性潜能。而“1+3+2”就是和中速增长相匹配的新的结构性潜能。
那么,这些结构性潜能如何充分地发挥出来?刘世锦表示,还是要深化改革开放,重点是要素市场的改革。“具体来讲,重点是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比如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农民的宅基地能否有序在集体组织之外进行流转。要推动城乡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要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
关于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刘世锦有自己的判断。“现在我们人口还在流动,但是重点已经不是从农村到城市,而是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刘世锦认为,总的方向还是要提高人口聚集的密度。他介绍,研究显示,人口密度比较高的城市,生产率就要高,人均收入水平也是相对较高的。“流动的人口中间这个重点实际上是农民工,怎么给农民工解决好配套的基本公共服务,下一步就是劳动力市场改革中间应该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关于如何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刘世锦表示,一条主线就是我们要发展与实体经转型升级相适应的资本市场。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金融如何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能够相协调、相配合;二是如何有效提供资金,为中小微企业赋能。
而关于数据问题,刘世锦提出,市场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的要素,可能还是需要通过调整政策,深化改革,包括推动创新,提高数据流动和利用的效率,使它们与实体经济融合。
未来经济发展应更关注什么指标?
变“总量”为“人均”,重点关注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
中国接下来的经济发展,如何从关注经济总量转变为关注人均收入?
刘世锦表示,在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实行就业优先的政策,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的机会,重点关注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刘世锦举例,中国目前大概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还有9亿人低于中等水平。因此,需要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增加这些群体的就业创业能力,从而增加他们的收入。
同时,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重点补上对于低收入群体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的短板,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此外,财政、货币政策、就业政策等,要更多向中小微企业倾斜。刘世锦表示,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升人均收入水平的角度来看,需要更大力度来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刘世锦特别指出,目前各级政府在考核时,过分看重经济总量指标,以后各级政府在做经济工作的时候,更多要用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基本公共服务、人均消费等指标来评估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
红星新闻记者张炎良实习生何宇北京报道
编辑向财霞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